一、天香大吉文案句子简短
1、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,各种习俗也是必不可少的,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习俗。
2、◆正月初八燃灯盏,诸星下界供清茶
3、不许说不吉利的话,否则今年要倒霉……
4、据《风土记》中所载: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“守岁”。有附庸风雅说长辈“守岁”是为珍惜光阴,晚辈“守岁”有为父母延寿之意,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。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“守岁烛”,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。实际上守岁是因为酒足饭饱后,尚未到接神之时,利用这段时间消遣。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,如搓麻将、斗纸牌、推牌九等,这样时间过得很快,不知不觉就“亥时交子”,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。
5、祭灶这习俗当代人了解不多。过去是每家每户都在要灶台正中供奉着“一家之主”的灶神,俗称“灶王爷”。据《淮南子》所载,黄帝、炎帝“死作灶神”,职司人间善恶。祭灶最早称为“纪灶”,纪念发明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,后来演变为祭灶神,到近代形成了“糖瓜祭灶”的民间风俗。
6、◆腊八粥香四九城
7、清代的官场中,对拜年较为重视,为了不徒劳往返,便举行“团拜”。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,故其生命力也较强,民国之后更为盛行。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、60年代,各单位、团体、工厂等,每逢春节,除举行会餐外,还有团拜之风。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,沟通感情,是件好事,但不可流于形式,浪费时间。现在社会发展了,从手机短信拜年到微博拜年,互不耽误,有发展之势。
8、除夕夜不扫地、不倒垃圾,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。
9、◆满庭祭祖不夜天,百善最当孝为先
10、从今天看来,这种“潜规则”依然具有很浓郁的人文情结,过年为大。
11、祝大家春节快乐,万事顺意!
12、平素没有大佛堂的人家,特别重视天地桌,因为平时对佛供奉较少,到年终岁尽时,大敬神佛一次。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供奉有所不同,天地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。除供有挂钱、香烛、五供、大供之外,受祀神像大都是临时性的难免有些粗糙,有木刻版的神像画册、有用大幅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。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,有的则须到破五、甚至到正月十五才送神。
13、◆正月初七人胜节,庭院煎饼谓“熏天”
14、拜年之风,汉代已有。唐宋后之盛行,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,可用名帖投贺。东汉时称为“刺”,故名片又称“名刺”。明代之后,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,专收名帖,叫“门簿”。
15、老北京人家,几乎家家都有佛龛或神像,所供之神有佛祖、观音、关圣、财神等。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,有钱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,或一间正厅,而贫苦百姓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。不论佛堂规模大小,到年禧,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。供桌也叫接桌,供品有蜜供、套饼、面鲜、水果、百果、花糕、年糕年饭、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、素炒菜等。家宅六神,如灶王、财神、土地等都要上供、烧香。
16、腊月二十三糖瓜吃了,年货备着呢,要账的开始上门了。因为从这天正式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,是一定要把账还上的。可一旦到了除夕,爆竹声一响,饺子一下锅,就不能提要账的事了,一切都得等到过完年,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办。这就是民间流传的那句话:“送信的腊八粥,要账的关东糖,救命的年夜饺子。”
17、再贫困的人家,这在一天也会有所表示,就像《白毛女》中贫穷的杨白劳,外出躲债到大年三十,回家时也不会忘记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。老北京人们历来将“年夜”视为正式的年禧,因为它具有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的特殊意义,所以许多辞旧迎新的重大仪式都在这天举行。
18、◆佛堂供品桌上分,“九堂”“五供”为最尊
19、接神后,各家还要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,全家人在上面行走,噼啪作响,称为“踩岁儿”,亦叫“踩祟儿”,由于“岁”与“祟”音近,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。而除夕夜里,特意要让家里的小孩儿们在芝麻秸上面跑来跳去,为的是小孩儿们踩过“祟”之后,一年不会生病,长个儿快。
20、不许与人争吵,否则一年不交好运;
二、天香大吉文案句子短句
1、从正月初一到初八,按道家说,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,分为鸡日、狗日、豕日、羊日、牛日、马日、人日、谷日。正月初七天气晴朗,主一年人口平安,出入顺利。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“人胜节”、“七元”。民间此日要吃春饼、盒子菜,并要在庭院里摊煎饼,谓之“熏天”。
2、新年之始,洗漱后的第一件事,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,以卜来年之凶吉,谓之“听忏语”。
3、人们更要把自己捯饬一番,不论男女,一大早就会穿上新衣服,女眷们也将提前准备好的鲜艳夺目的绒花戴上,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。这些绒花有福寿字、双喜字、聚宝盆和蝙蝠等形式,均系全红色,有的配上小片金纸的装饰。“绒花”与“荣华”谐音,求谐音吉祥,戴绒花即为求荣华富贵之意。
4、◆糖瓜祭灶过“小年”
5、过去老式的住家窗户少有玻璃,全糊高丽纸。人们在这一天里,把旧窗户纸全撕掉,换上新的。有条件的家里还贴上喜庆的大红新窗花。
6、倾城狂欢半月许人神共耀一年春
7、郊区的农民还有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,直到初六,再焚烧钱锭,将祖宗送走。
8、◆“破五”一到禁讳消,筹备开市求吉兆
9、◆二十八把面发
10、除夕,整个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天。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。这天到处都是喜庆气氛,家家会在大门上贴出大红春联,贴门神,屋里屋外还要贴上挂钱、福字……
11、◆初三初四逛庙会,吃喝玩乐好热闹
12、因为诸神所居天界方位不同,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,至于接何神,神从何方来,要预先查好“宪书”,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。按方位叩首礼毕后,肃立待香尽,再叩首,最后将香根、神像、元宝锭等从供桌上取下,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连同松枝、芝麻秸等一起焚烧。接神时鞭炮齐鸣,气氛极浓烈。
13、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,南方人寓居北京者,祭祖更隆重,用八碗大菜,中设火锅,按灵位设杯箸。满人祭祖多用桃酥、芙蓉糕、苹果、素腊、檀香等。
14、◆“踩岁”亦唤是“踩祟”,驱邪避难声中除
15、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。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,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。拜年也称“辞岁”。有特殊关系的人,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。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。本族的晚辈必须到族长家辞岁;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,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。
16、范蠡、比干等称为文财神,赵公天师、关羽为武财神。还有供奉太白星者,称为“财帛星君”。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,附会为财神。还有以齐天大圣、招财童子为财神者。
17、这一天,嫁出去的女儿,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,省亲拜年。
18、从初一到初五,几天之内禁忌太多,人们不可“轻举妄动”,一过初五,就破了禁讳,所以称为“破五”。妇女们也不再忌门,开始互相走访拜年、道贺。
19、家家把买来的或家养的小鸡宰杀,上锅炖,以给过年这几天做准备。
20、◆屋内团拜按长幼,晚辈压岁钱长有
三、天香大吉文案句子怎么写
1、◆天宫子时诸神降,接神时刻新旧分
2、黄昏后,以北斗为目标祭祀。祭祀后,待残灯将灭,将神码、香根与芝麻秸、松柏枝一同焚化,祀成。
3、满城粥香始为信筹里忙外都为年
4、就是穷人也得摆上一碗饺子,上一炷香,父母带着孩子为祖宗磕头,请祖宗回家过年,是后世子孙没有忘记祖先,百善孝当先。这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。
5、不动刀剪,动则主凶或口角。
6、各家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,如堂屋地方宽大,可置于屋中,如屋内窄小,就置于院中。传说,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,所以民间有接神的习俗。
7、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,各家妇女不到“破五”不许出门拜年,即便是近邻,也只能在院中说话,不许进屋,即所谓“忌门”。每当除夕夜,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,就等于宣布“忌门”开始,正月初六,妇女才能开始出门互相道贺。
8、◆除夕碧海神仙会,此夜接神天地桌
9、在京郊农村,有的主人虽在家,也有“朝上磕”的,主人在旁答谢。如系平辈受拜之家,须择日回拜。
10、◆二十九蒸馒首
11、令人啼笑皆非的过年禁忌
12、月穷日尽连双岁一夜增寿跨两年
13、◆团圆饭在团圆夜,更岁交子联年春
14、将门闩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,叫“跌千金”。
15、这天祭灶,老北京人称为“过小年”。各家买糖瓜、祭灶,捎带着开始置办年货。童谣传:“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,姑娘要花,小子要炮……”
16、◆正月初一满街走,出外辞岁会亲友
17、这天,商号筹备次日开市。第二天凌晨,掌柜带领伙计们“送神”,上香、烧百分,将纸钱、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。“开市大吉”正式营业。
18、◆正月初二祭财神,正午必备“元宝汤”
19、据说,绒花的起源还与唐代杨贵妃有关。相传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,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。而鲜花容易枯萎,她就命人制作出仿鲜花颜色的绒花。后来绒花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,越制越精,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。
20、无论是商家店铺,还是普通家庭,这天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。各家将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。实际上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。这天中午要吃馄饨,俗称“元宝汤”。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。老北京有实力的大商号,这天的祭品要用“五大供”,即整猪、整羊、整鸡、整鸭、红色活鲤鱼等,祈望大发红利。财神是谁?说法不一。都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,来路自然不同,但财神基本应属道家范畴。
四、小马过河的一类字
1、大年三十儿的祭拜一般都是从正午前就开始准备了。供桌上燃起香烛,这20多天的准备,几乎都是为了除夕。大致梳理几项主要内容有:
2、除上述“忌门”外,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,其中有的毫无道理,甚至很可笑。
3、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,所以也叫“小除夕”,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,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、别岁。还要在屋外焚香,称为“烧天香”,一直要持续到初一。
4、清末民初以来,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,其中有“灶王爷”说:“灶王留下一卷经,念与善男信女听。我神姓张名自国,玉皇封我掌厨中。来到人间查善恶,未从做事我先清。”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,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,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。为了请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,故各家各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仪式。
5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蒸馒头,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、豆包、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面食。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、蒸枣泥方糕、蒸子孙馒头、蒸如意卷等。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,以示喜庆吉祥。
6、祭祀用两张神码,第一张印着星科、朱雀、玄武等,第二张是“本命延年寿星君”。二张前后撂在一起,夹在神纸夹子上,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。神码前,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、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,放入直径寸许的“灯盏碗”,或用49盏,或用108盏,点燃。再供熟元宵和清茶。
7、除了外出拜年,大人们还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娱乐活动,除了品尝各种小吃以外,大人们少不了给孩子买几件牛儿喇叭、濮濮噔儿、耍货什么的……
8、现在缺少了这些庄重的仪式,过年直接就剩相聚吃喝,而平时也不缺这些,如果能将这些春节的文化传统恢复起来,就不会觉得年味不浓了。
9、人们把买来的猪肉、牛肉、羊肉上锅炖,熟了以后,放在院子的缸里,盖好盖子等待过大年时吃。
10、腊月的商业“潜规则”:腊八这天,对老北京的生意人还有一个实际意义。各买卖铺户一大早,就派小伙计们到各家各户把欠账单送过去,意思是:到年底了,该结账了。
11、就是为了更好的演绎除旧迎新,把旧一年的积秽全部除掉,迎接新的开始。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“扫年”,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。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。据宋·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记载:“十二月尽……不论大小家,俱洒扫门闾,去尘秽,净庭户……以祈新岁之安。”
12、这两天是发面蒸馒头的日子,过去蒸馒头讲究一下就蒸一水缸,为的是过年这几天省事。不像现在,随时到外面去买。
13、◆二十四扫房日
14、◆终夜不眠晋代风,守岁延寿惜光阴
15、◆二十五贴窗户
16、祭灶后,诸神回到天宫,不理人间俗事。而到除夕子时后,即新一年来临时,诸神又要降临人间理事,于是各家各户都要接神。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,由全家中的最长者带领全家举香,在院中按方位接神。有的人家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接神仪式,有的到“子正”之时,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,有的则在“子正”之后方接。
17、无论有多少禁忌,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心情总愉快的,因为节日的气氛及景象太令人兴奋了。新年新岁之时,就是贫穷之家,也尽自家之能力,把年过好,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,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,可是贫贱富贵各得其乐。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。何况有些“观景”是用不着花钱的。
18、为“诸星下界”日,人们于此日祭星,谓之“顺星”。